癥狀:苦瓜炭疽病主要為害瓜條,亦為害葉片和莖蔓。幼苗多從子葉邊緣侵染,形成半圓形凹陷斑。初為淺黃色,后變為紅褐色,潮濕時,病部產生粉紅色黏稠物。幼莖染病,病斑較小,黃褐至棕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莖蔓染病,病斑黃褐色,梭形或長條形,略下陷,有時龜裂。瓜條染病,初為水漬狀,不規則,后凹陷,其上產生粉紅色粘稠狀物,上生黑色小點,病瓜多畸形,易開裂。
發生規律:以菌絲體或擬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內或扶著在種子表面越冬,借氣流、雨水和昆蟲傳播。菌絲體可直接侵入幼苗。在高溫多余的6—9月發生嚴重。田間土壤過濕、植株蔭蔽、與瓜類作物連茬種植等有利于發病。
防治方法:藥劑噴霧防治:發病初期噴灑25%攏總好(咪鮮胺+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75%圣克(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200—3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45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間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4—5次。
苦瓜白粉病防治經驗
危害癥狀
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生,而以生長中后期發病盛,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莖和葉柄亦可受害,病害從植株中下部葉片開始發生,并迅速往上蔓延,發病初期,葉片正面或背面產生白色近圓形的粉斑,逐步擴大成大片白粉斑,發病嚴重時許多病斑連成片布滿整個葉片,造成葉片枯黃、卷縮、變脆,果實停止生長,終導致全株早衰死亡。
病原
該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物有性態為單囊殼白粉菌[Sphaerothecafuliginea(Schlecht.)Poll.]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cichoracearumDC.),分別為子囊菌亞門單絲殼屬和白粉菌屬。
病原物無性態為半知菌粉孢霉菌(oidiumsp.)發病期間以無性態時期較常見,分生孢子梗圓柱形,不分枝,無色,分生孢子橢圓形,無色,成串產生于分生孢子梗頂端。
病害循環
該病病原為子囊菌,為專性寄生菌。在寒冷地區,兩病菌以菌絲體或閉囊殼在寄主上或病殘體上越冬,翌年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后病部產生分生孢子并進行再浸染,致病害蔓延擴展。
在溫暖地區,病菌不產生閉囊殼,以分生孢子進行初浸染和再侵染,完成其周年循環,無明顯越冬期。
發病條件
病菌以閉囊殼在寄主上或病殘體上越冬,或在保護地內越冬。翌春靠氣流、雨水傳播病菌。該病在田間流行的溫度為16℃~24℃。對相對濕度的適應范圍廣,當空氣濕度在45%~75%時發病快,超過95%時病情發展明顯受抑制。一般在雨量偏少的年份發病輕。病菌喜溫暖潮濕,通常溫暖濕潤、通風不良、光照不足、連續陰雨天、天氣悶熱或雨后轉晴極利于病害發生;偏施氮肥、植株徒長、長勢過弱或枝葉過密發病也較嚴重。
防治措施
農業措施
選用具有抗病性的品種種植。不同品種對白粉病的抗性不同。一般早熟品種抗性弱,中晚熟品種抗性較強。
實行輪作,與非葫蘆科作物輪作,好能實行水旱輪作,減少病菌,宜選擇地勢高、土壤疏松干爽、排水良好的地塊種植。
改進栽培管理,起高畦,挖深溝,施足基肥,在生長期加強肥水管理,避免氮肥過量,適當增施磷、鉀肥。
合理安排種植密度,切忌過密,植株生長過密時可適當修剪側枝,以保持田間通風透光,降雨后及時排水,避免積水,以降低田間濕度,減少白粉病的發生。在生長中后期要及時剪掉老葉及病葉,收獲后及時清園,減少病原菌。
物理防治
發病初期噴高脂乳劑或2B,濃度30-50倍,噴后在植物體表面形成1層薄膜,不僅可防止病菌侵人,還可造成缺氧條件使白粉菌死亡。一般每5~6天噴1次,連噴3~4次。
生物防治
初期噴灑抗菌素農抗120或農抗B-10,濃度100ppm,每隔6~7天再噴1次,連噴2-3次,防效達90%以上。
藥劑防治
對于藥劑,在這里也不重點的推薦,只是和大家交流一點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個人認為,國內白粉病防治藥劑已經到了第四個階段:
階段:以硫磺、石硫合劑、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錳鋅等無機硫和其它廣譜殺菌劑為代表,對白粉病用量大,防效基本在60%左右;該類藥劑對白粉病幾乎無治療效果,主要用于發病前保護,同時硫制劑對許多蔬菜瓜果敏感不能使用。
第二階段:以三唑酮(粉銹寧)、腈菌唑、烯唑醇、苯醚甲環唑、氟硅唑等為代表的三唑系列殺菌劑,比代殺菌劑對白粉病的活性有較大提高。但該類化合物對病菌作用位點單一。病菌對該藥劑有交互抗性。同時該類化合物對植物有刺激性,特別是對瓜類有敏感,用量稍大就會抑制植物生長,降低產量。該類藥劑防效基本在70-80%,效果一般。
第三階段:以進口醚菌酯為代表的新化合物種類,作用機理獨特,作用位點較多,對白粉病專性治療較高,效果可達到90%以上;不過由于國內近幾年來長期連續使用,已產生明顯抗藥性,效果有所下降,同時進口藥劑成本太高,對中國農民來說難以接受。
第四階段:以乙嘧酚為代表的高效化合物,全新作用機理,保護內吸治療鏟除、專治白粉病,防效達到90%以上,相當于進口的翠貝,主要的優勢是對作物高度安全。不過廣譜性方面不夠,由于國內部分地區的連續使用,也反映有了抗性。
這些藥劑的不斷推出至少說明了四點:
(1)白粉病防治史是一個藥劑的不斷更新換代的歷史,一直會有一個全新的藥劑出現。
(2)說明這許多藥劑都有各自局限性,沒有哪一個是為廣大經銷商和農民朋友所普遍接受和在各種作物上都能安全有效使用。
(3)由于白粉病對藥物具有很強的抗性,由于各個地區的用藥水平不一樣,所以使用者必須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予以用藥,好結合田間的藥效試驗,選擇的藥劑,并做到輪換使用。
(4)白粉病的防治上好結合一些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一些措施,做到綜合防治,不能單單依賴化學藥劑,這也是延長藥劑使用壽命和保護環境安全的需求。
苦瓜白粉病、霜霉病的診斷與防治
一般情況下,苦瓜的白粉病和霜霉病的識別是比較容易的,主要根據其癥狀來區分:苦爪白粉病在葉片的正面、背面形成白粉斑,苦瓜霜霉病在葉片背面長出白色霉狀物或病斑受葉脈限制。但在實際田間或大棚內,不可能看到如此典型的癥狀,有時只看到葉片正面現淺黃色小斑,很少見到霉層。許多苦瓜種植者常將白粉病當霜霉病來防治,造成用藥不對,不但沒有把病害控制,反而延誤病害防治時間致使病情加重。現將這兩種病害的診斷與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l、診斷
1.1 苦瓜自粉病
苦瓜白粉病是由瓜白粉菌及瓜類單囊殼白粉菌(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的分生抱子萌發溫度范圍10~30℃,適溫20~25℃,且需要較高濕度。田間濕度大,氣溫16~24℃,或于濕交替出現則發病重;栽培地勢低洼,氮肥過多或肥料不足,通風不良以及生長過旺或衰弱等都容易發病。苦瓜白粉病主要為害葉片及莖桿,很少為害果實。初生近圓形粉斑,嚴重時出現褪綠色斑點,有的連成大片或布滿
整個葉片(正面或背面)致葉片變黃,終致干枯,使植株生長及結瓜受阻,生育期縮短,產量降低。進入秋季有時在白色霉斑上長出很多黑色的小點,這點有別于霜霉病。
1.2 苦瓜霜霉病
苦瓜霜霉病是由古巴假霜霉菌(屬鞭毛菌亞門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萌發的溫度范圍4-32℃,適溫15~19℃,低溫陰雨易誘發本病,在廣西5-6月及9-10月易發生,一般遇連綿陰雨后發病,排水不良、土壤含水量高、密植等情況下發病重。苦瓜霜霉病主要為害葉片,初期葉面現淺黃色小斑,后擴大,病斑受葉脈限制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這點和白粉病有區別),顏色由黃色逐漸變為黃褐色,嚴重時病斑融合為斑塊。濕度大時,在葉背面長出白色霉狀物,有時葉面也可見白色菌絲,天氣干燥時則很少見到霉層,該病田間癥狀與苦爪白粉病酷似。診斷苦瓜霜霉病時,主要從初發病葉片進行鑒定。
2、防治
苦瓜白粉病和霜霉病的防治措施在農業防治上基本一致,在發病適溫范圍內,濕度是關鍵,在氣溫20℃左右,濕度80%以上易發病,因此功口強田間或大棚的管理工作,注意行株間通風、排濕,具有控制病害發生和發展的作用。
2.1 苦瓜白粉病的防治
①選擇抗病品種較抗病的品種有豐成牌大肉一號、二號、三號苦瓜。
②選擇地勢較高,利于排水的田塊種植施足底肥,忌偏施氮肥,生長期適當噴2-3次奧普爾或基因活化劑等葉面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③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大棚栽培多施有機肥,早春少澆水,多中耕,提高棚溫,注意通風,降低空氣濕度。
④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用15%粉銹寧(三哇酮)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用45%超微粒硫磺膠懸液150-300倍液、73%特速哇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10%樂無病可濕性粉劑1200-1600倍液交替噴灑。
技術要點:早預防,白粉病一旦發生,流行很快,因此要注意發現中心病株并及時用藥;噴藥要周到,噴藥時要葉面葉背一起噴,才能把病菌殺死;大水量噴,該病菌遇水或濕度飽和時,易吸水破裂而死亡;持續用藥,白粉病的藥劑防治要持續進行,充分殺死殘留的菌絲體及分生抱子,防止再流行,一般次噴藥后每隔4巧天噴)次,連續噴2-3次。
2.2 苦瓜霜霉病的防治
①參考白粉病防治措施。
②藥劑防治發病初期交替使用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500~7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500-700倍液、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6oo倍液、58%雷多米爾錳鋅(又名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灑。噴藥要及時、周到、持續。